程门立雪的故事(分享11篇)。
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,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,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。是不是无从下笔、没有头绪?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程门立雪读后感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1
是什么,把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和谐?是什么,提高了人们的素养?是什么,人与人之间建造了友谊的桥梁?那就是无处不在的文明礼仪,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.优良传统。
礼仪就在我们的身边,星期六在去图书馆的公交车上,一位驼着背,头发白得像雪花一样的老爷爷上了车,那时座位都坐满了,靠窗的年轻人看见了老爷爷,就装作没看见,望着窗外,一位女孩看见了也装作没看见,只顾打自己的游戏,突然,一位小学生看见了,就站了起来扶着老爷爷做到了他的位置,旁边的大哥哥大姐姐脸都红了。星期四下午上体育课一片纸静静地躺在地上,许多人走来走去都没看见,这时,我们班的一个同学弯下腰把它捡了起来,扔到了垃圾桶里一边扔还一边说:“走近一小步,文明一大步!”
让我们把文明礼仪放在心里,时时刻刻记住,让我们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,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,做文明学生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2
前不久,我看了《程门立雪》,我被杨时和游酢尊师重道虚心求教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。
这个故事主要讲了:北宋时,有个叫杨时的人,他十分好学。千里迢迢去大学者程颢、程颐那里去求学。一年冬天,他和同学去老师那请教问题,到了门口,恰好老师在午睡。同学要敲门,杨时不让,说就在门口等一会儿吧。等了很久,下起了大雪,两人冻得浑身发抖,仍然站着。老师一醒来,看见二人仍在雪里恭恭敬敬地站着,心中十分感动。由于他十分尊敬师长,虚心求教,所以受到人家门的尊敬。
我要学习杨时和游酢尊敬老师的品格。尊敬师长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。老师带领我们在遨游知识的海洋,和我们一起编织梦想。是老师教我们知识,是老师教我们写字,是老师教我们做人。老师一天天变老,我们一天天长大,老师把他(她)的`青春年华献给我们。真是“春蚕到死丝方尽,蜡炬成灰泪始干”呀!我们要尊敬老师,关心老师,在老师累的时候给老师端一杯热茶,好好学习,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……只有这样,才能让老师对我们的付出有所回报,让老师对我们的关爱有所报答。并且要保持虚心的态度去对待学习,学习才能不断进步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3
《程门立雪》讲的是宋朝杨时和游酢冒雪请教程颐的故事。读完了它,我有以下感受、想法。
杨时十分尊敬师长,在雪天里等待绝非易事。我们出门都不敢,更何况杨时是为了请教问题而老师正在午休,才在外面冒雪等待。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。
但还是身体重要!学习再多的知识,身体早不行了,怎么得了?要怕影响老师午休,可以用心思考!没有用心想,当然想不出答案。杨时一遇难题就交给老师,是什么行为?他可以仔细推敲!当然不能一有难题就问老师吧?
在等的'过程中,杨时应该想一下,万一把自己冻出毛病,怎么办?怕把老师惊醒,还有一个办法,回家待时再问!没有任何必要拿生命作赌、拿自己开玩笑!
这是一种极为不理智的做法。或许有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,但我认为,杨时傻!这不是尊师,而是蠢!程颐是怎么知道他们等着的?若不知呢?恐怕这个故事要改一个名字,“程门冻杨时”了。
总的来说,我们应该学习一部分他的做法,毕竟他是真心尊师。同样,也不要学那一部分,因为它,太不好了!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4
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成语故事叫“程门立雪”。
宋朝时期有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叫杨时,他是一位非常尊敬老师也非常尊敬家父和家母的人,原来爸爸就叫家父妈妈就叫家母。杨时特别好学也很喜欢研究东西、钻研学问。有一天吃完午饭后,杨时约上自己的.好友游酢一起去程颐老师家。想请教程颐老师一个问题,正好赶上了老师午睡时间,杨时不愿打扰老师的午睡时间。决定等老师醒来在请教。于是杨时就和游酢在老师家门口静静地等老师醒来。不一会儿乌云密布下起了鹅毛大雪,雪下得越来越急,杨时和游酢立在雪中,鼻子冻得通红,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,几次想让杨时叫醒老师,杨时都恭敬的站着,觉得不应该打扰老师休息。大雪纷飞,两人站在屋外都快变成雪人了,又过了许久,程颐老师终于醒了,杨时和游酢才被请进了屋子里,程颐老师问;“你们为什么不叫醒我?”杨时回答说:“您是老师,我们应该等候。”
由于杨时尊敬师长,虚心向老师求教,因此程颐老师十分感动,后来他将自己一生所学到的知识都传授给了杨时,尽心尽力地教导杨时。所以,杨时的学习进步很快。后来,他终于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学者。
杨时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称赞,大家都不远万里的来拜他为师,并尊称他为“龟山先生”。
这个成语故事让我知道了老师教我们知识,给与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,所以我们要向杨时学习尊敬师长!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5
可以说只是一个动作,那天一位老师看见了一张棒冰包装纸,弯下腰拣起来扔到了垃圾桶。这是一个不起眼的动作,但是他的以身作则、师为表率的行为教导我们,他是老师。如果有同学看见了这位老师的做法,又怎会不佩服这位老师呢?
说不定下次他也会这么做,他也会明白乱扔废弃物是不文明的'行为。通过这几件小事,我更加认识到了“礼仪”的含义是从一件一件小事上表现出来的,是心灵美的一种表现,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。我们应该让社会变成一个到处都是文明的,一个“没有污染的世外桃源”。还是那句真理:从我做起,只有你我他都“从我做起”才会到处充满礼仪的“味道”,才会使你我他成为一个真正的人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6
昨天上午第一节课,我们学习了一则成语故事,名叫《程门立雪》。这则故事讲述了杨时考取进士后,不愿做官,开始研究学问,拜程颢为师,后拜程颐为师。一次读书时遇到了难题,他和游酢顾不上吃饭,冒雪去请教老师。当他们来到程颐家中时,程颐正在睡觉,他们不想打扰老师,就在雪地里等,过了好长时间,程颐醒了,得知他们俩在门外等候多时,便立即开门请他们进去,这时,地上的积雪已有一尺多深了!
读后,我体会到杨时和游酢身上有一种尊师重道的精神,太令我感动了!和他们相比我很惭愧,以前老师讲课时,我总是一边听一边在玩橡皮,真是太不尊重老师了!我以后要认真听老师讲课,不再做小动作了!
有一次,我在大街上看见老师了,却装作没看见,因为那天我犯了错误!现在想想,就算犯了错误,见到老师也要向老师打招呼,问候老师一下!这也太不尊重老师了!我以后,见到老师要向老师打招呼,这是当学生最起码应做到的'!
还有一次,老师让我们查资料,我却给忘记了,没有记住老师说的话,现在我想对老师说一声:“老师!对不起了!”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7
今年暑假,妈妈带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《成语300则》。这本书里有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,让我爱不释手,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则成语故事是《程门立雪》,读完以后让我受益匪浅。
现在让我来说说这个故事吧!北宋学者杨时,有一天去老师家拜访求学,发现老师正在打盹,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,就站在门外一直等着,就连天下起了大雪也不进屋,直到老师休息好了才进屋求学,杨时尊师重教的精神,让我非常的感动!
记得毛爷爷对自己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:“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,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,您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。”毛爷爷对老师充满了尊敬之情。毛爷爷这样伟大的人,都如此尊敬老师,何况我这样的.小学生呢?
相比之下,现在一些比较淘气的同学,不听老师的话,惹老师生气,做得很不对。如果说我们是祖国的花朵,那么老师就是辛勤的园丁。有了老师默默无私的奉献,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!所以我们更应该尊敬老师。
同学们,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!让每个人都尊师重教,使祖国明天更美好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8
《程门立雪》是一个成语小故事,可是有两个意义,相当于小故事大道理。
在宋朝,有个叫杨时的人,考取进士后,立志研究学问,到了河南来拜师,拜程颢为师,一直到程颢去世。年以四十的杨时,不想就那么算了,于是找到了程颐,拜其为师。在大雪纷飞的一天,杨时和同学游酢在中午向老师请教,可老师在午觉,他们就在门口等成了雪人。
虽然故事很小,可给我的启发很大,它提醒我要尊重老师,见到老师要问好,上课认真听讲,做老师的帮手。第二个启发,一个四十多的人了,还那么好学,用孔子的:“‘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’云尔。”这句话来形容杨时在好不过了。鲁迅读书时吃米糕,发现自己把墨水当糖蘸着吃,还说嫌自己肚子里的“墨水”不够多,这一点还嫌太少了;有人学习时,家里没有灯光,就凿开别人家的.墙壁用射出的光照着书学习;有人怕晚上学习时睡着就头发挂在房梁上,用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……以前很多人对学习那么痴迷,到了现在,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我们不要想着家里有父母撑着,如果现在不学习,父母死后那你怎么办?趁现在好好学习,将来你就能报答父母了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9
《程门立雪》是一个成语小故事,可是有两个意义,相当于小故事大道理。
在宋朝,有个叫杨时的人,考取进士后,立志研究学问,到了河南来拜师,拜程颢为师,一直到程颢去世。年以四十的杨时,不想就那么算了,于是找到了程颐,拜其为师。在大雪纷飞的一天,杨时和同学游酢在中午向老师请教,可老师在午觉,他们就在门口等成了雪人。
虽然故事很小,可给我的启发很大,它提醒我要尊重老师,见到老师要问好,上课认真听讲,做老师的帮手。第二个启发,一个四十多的`人了,还那么好学。
鲁迅读书时吃米糕,发现自己把墨水当糖蘸着吃,还说嫌自己肚子里的“墨水”不够多,这一点还嫌太少了;有人学习时,家里没有灯光,就凿开别人家的墙壁用射出的光照着书学习;有人怕晚上学习时睡着就头发挂在房梁上,用锥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……
以前很多人对学习那么痴迷,到了现在,知识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,我们不要想着家里有父母撑着,如果现在不学习,父母死后那你怎么办?趁现在好好学习,将来你就能报答父母了。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10
我姓程,关于“程”有一个有名的成语——程门立雪。
今天,我又一次读了这个故事,这是关于尊敬师长,体谅老师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出现在《宋史.杨时传》,讲的是在北宋大学问家杨时40多岁时,有个问题弄不明白,与好友争论了起来。为了弄清楚,他与好友游酢一起去拜访“凤凰二程”中的程颐程老夫子。
他们冒着鹅毛大雪和刺骨的'寒风赶到老师家门口,敲了敲门,没有反应。然后,他们听见了老师轻微的鼾声,所以就停止了敲门,立在门外等老师醒来。
无情的雪越下越大,冷酷的寒风越刮越猛。两人站在老师的家门口冻得直打哆嗦,好友几次想去叫醒程老夫子都被杨时阻止了,他们耐心的等待着。
等到程老夫子醒来,听见屋外有动静,便走出门去。到门外一看,惊讶地发现杨时和好友已经被风雪变成了雪人。老夫子既心疼又感动,立刻请他们进了屋,并耐心解答了他们的疑惑。
再次读这个故事,我又一次深受感动。不但为杨时和好友的求学精神和尊敬师长感动,更为他们能体谅老师的辛苦而感动。老师也是人,也需要休息,平时讲课口干舌燥,更应该好好休息。
所以,让我们学会尊敬体谅老师吧!
程门立雪的故事 篇11
程门立雪的故事,是人人都知道的:宋代杨时,一次去见老师程颐,程颐刚好在打瞌睡,杨时与他的同窗游酢皆侍立不去。程颐醒来时,门外积雪已深一尺。《宋史》记载这个故事,无疑是为了表彰杨、游两人的“尊师重道”。在讲求“师道尊严”的社会,这是可以理解的。然而,传统“尊师重道”的内涵,大体是要求社会人士特别是学生要尊师重师,这当然有其合理的.一面。但师生关系是互相关联的,除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,老师对学生呢?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此似乎语焉不详,因此事实上我们在师生关系上,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的标准,即只要求学生方面履行对师的职责,而教师呢,他因为具有知识上的优势,可以高高在上。教师对学生,似乎不必尽伦理意义上的义务与责任。
所以读程门立雪之类的故事,人们很少追问相关的结果:譬如杨、游两人这么长时间站立在寒风凛冽的雪地里(可能并非站在雪地,但肯定是大寒之日),是不是因此而得病了;表示对自己老师的敬重是不是一定要采取这样的“自虐”形式;他们的老师程颐事后对学生这种举动的态度如何,是激赏,抑或是担心他们的身体而感觉不安,我们都不暇过问,我们要的是“尊师重道”的范例,有《程门立雪》的故事就够了。